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十四五”期间构建教育新格局,哪些方面值得关注? | 社会科学报

佘宇 社会科学报社 2022-06-10


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目标,“十四五”期间必须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,在加快既有改革举措落实见效的同时,把准教育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特别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新的发展变化,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,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教育新格局,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

原文 :《构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教育新格局》

作者 |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    佘宇

图片 | 网络



2020年既是《教育规划纲要》收官之年,也是“十三五”收官之年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“中国民生调查”课题组2020年在河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广西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9省区开展了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,共获得11314份有效调查问卷。同时,课题组采取电话调查方式,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城乡居民进行了民生满意度调查,实际获得样本量51896个。调查结果显示,一年来,教育总体满意度有一定程度提升,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。


教育总体满意度提升

从电话调查看,2020年教育总体满意度为88.4%,较去年提高2.3个百分点。其中,对目前居住地教育状况表示“非常满意”“比较满意”和“一般”的占比分别为26.0%、34.9%和27.5%。从不同经济状况受访者看,经济状况越拮据,对目前居住地教育状况的总体评价越低。其中,“手头紧了很多”的群体教育总体满意度最低,为77.3%,而“手头宽裕了很多”的群体最高,为95.6%。


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压力仍然较大

从入户调查看,有上学子女的家庭中,无论是“子女教育总支出”“子女教育总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”还是“义务教育阶段子女课外辅导班总支出”都呈现出缩小的变化趋势。


子女教育总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超过10%的占比从2018年的74.6%缩小到2019年的64.8%,超过25%的变化不大,从40.3%小幅增加到41.5%,超过50%的从17.0%缩小到12.3%,超过75%的从6.3%缩小到4.0%。


但在回答“您家目前日常消费开支最大的前三项”时,有上学子女的家庭中,把子女教育作为首选项的占比仍然最高,为50.8%,较去年的51.9%变化不大,却高出排在第二位的“食品”29.1个百分点。



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

中小学生“减负”行动评价积极但任重道远。从入户调查看,无论是回答“您认为近年来推进的中小学生‘减负’行动的效果”“您是否赞成继续推进中小学生‘减负’行动”还是“您是否赞成教育部门禁止校外培训机构‘超标超前培训’”时,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中,选择积极评价的占比都较高。


但孩子平时每天完成作业(包括学校布置的,以及课外辅导、培训班或家教以及家长自己安排的)所需时间仍然较长。其中,“2小时及以上”的占比跃居首位,为26.8%;“没有作业”“0.5小时以内”“0.5—1小时”“1—1.5小时”和“1.5—2小时”依次为2.2%、5.8%、20.5%、25.6%和19.1%。


普惠性幼儿园供给有所增加但仍有差距。从入户调查看,子女所上幼儿园的类型中,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为57.8%,较去年提高2.8个百分点。其中,公办园的占比为43.1%,较去年提高7.5个百分点,普惠性民办园为14.7%,商业性民办园为42.2%。这表明,仍有超过四成的孩子没能进入普惠性幼儿园,与中央提出的“到2020年,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(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)达到80%”和“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,到2020年全国原则上达到50%”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。


从没上普惠性幼儿园的原因看,“周边没有公办园(或普惠性民办园)或学位不足”的占比最高,为38.4%,农村这一占比为42.0%,高出城镇近7个百分点;“想进公办园(或普惠性民办园)进不去(受户籍、房产等限制)”“在私立园能学到更多东西,保育和教育质量更高”“私立园设施条件更好”和“私立园教师能力更强,服务更周到”分列二、三、四、五位,占比依次为23.2%、17.2%、15.3%和12.7%。


“择校热”有所缓解但仍需关注。从入户调查看,孩子未在离家最近或比较近的地方上幼儿园、小学或初中的占比为18.4%,较去年下降4.6个百分点。从未就近入学(园)的原因看,“为了上更好的学校(或幼儿园)”仍居首位,占比为37.0%。


回答“您家为了孩子上幼儿园、小学或初中做过以下什么事”时,剔除什么都没做的外,“为更有利于孩子顺利入学,上课外辅导、培训班或请家教”位居首位,占比为36.1%;而“在学校(或幼儿园)附近租房”“在学校(或幼儿园附近)买学区房”和“托熟人、找关系”分列二、三、四位,占比依次为28.9%、25.3%和10.5%。


线上教学覆盖面广但城乡差异大。从入户调查看,回答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您家孩子是否正常上了学校安排的线上教学(网课)”时,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中,选择“完全正常上”和“基本正常上”的占比合计为84.2%,二者分别为61.9%和22.3%;选择“完全不能上”和“有时不能上”的占比合计仅为2.9%。需要注意的是,选择“没有网课”的占比也有12.8%,其中,农村的占比为62.3%,城镇的为37.7%。



最需要改善的问题均有所变化

课题组曾在“十三五”开局之年的2016年对各学段最需要改善(或最不满意)的问题进行了入户调查。从2020年入户调查看,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。


学前教育阶段问题仍然集中。学前教育方面,从有子女在该学段的受访者的选择看,剔除“没有需要改善的”和“不清楚”外,最需要改善的首选项的前三位依次为“入园贵”“入园难”和“学不了什么东西”,占比分别为37.3%、19.9%和11.0%。其中,较2016年,“入园贵”下降近5个百分点,“入园难”提高8.3个百分点,“学不了什么东西”(或“教育质量差”)变化不大。


分城乡看,“老师少,每个班级孩子太多”排在城镇最需要改善的首选项的第三位,占比为10.4%,高出农村近3个百分点,城镇选择“入园难”的占比为25.1%,也高出农村近12个百分点;“学不了什么东西”排在农村的第二位,占比为14.9%,高出城镇6.8个百分点,农村选择“园所安全”的占比为7.5%,也高出城镇近4个百分点。

  

中小学阶段办学条件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。中小学教育方面,最需要改善的首选项的前四位依次为“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大”“教育质量不够好”“每个班人数太多”和“课业负担重”,占比分别为20.5%、19.7%、13.8%和12.0%。其中,较2016年,“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大”跃居首位,“教育质量不够好”和“课业负担重”变化不大,但“每个班人数太多”凸显;而“不得不上补习班”的占比为4.1%,下降11.3个百分点,“上学交通不方便”为0.5%,下降近12个百分点。


分城乡看,“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大”排在城镇最需要改善的首选项的第一位,占比为22.2%,高出农村近4个百分点,城镇选择“人数太多”的占比为16.3%,也高出农村5.5个百分点;“教育质量不够好”排在农村的第一位,占比为21.5%,高出城镇3.4个百分点。


职业教育质量仍需提升。职业教育方面,最需要改善的首选项的前三位依次为“缺少实习实训,实践能力培养不足”“就业质量不高”和“学校风气不好”,占比分别为29.4%、23.5%和15.7%。其中,较2016年,“就业质量不高”下降10.8个百分点,“缺乏实习实训,实践能力培养不足”提高9.3个百分点,“学校风气不好”变化不大。


分城乡看,“学校风气不好”排在城镇最需要改善的首选项的第三位,占比为20.5%,高出农村9.2个百分点;“学校乱收费”排在农村的第三位,占比为12.5%,高出城镇近3个百分点。


高等教育阶段要重点解决“就业难”问题。高等教育方面,最需要改善的首选项的前三位依次为“就业难”“学费贵”和“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,能力培养不够”,占比分别为41.1%、24.9%和12.6%。其中,较2016年,“就业难”下降10.9个百分点,“学费贵”下降5.3个百分点,“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,能力培养不够”变化不大。


分城乡看,“就业难”排在城镇最需要改善的首选项的第一位,占比为42.5%,高出农村近5个百分点,城镇选择“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后,能力培养不够”的占比为14.4%,也高出农村近5个百分点。



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

这些年来,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,很多领域都取得明显进展,人民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不断增强。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,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相比,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为突出。


“十四五”期间,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目标,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,在加快既有改革举措落实见效的同时,把准教育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特别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新的发展变化,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,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教育新格局,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
一是有效促进教育公平。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,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进一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差距。城镇地区要注重解决“大班额”问题,农村地区则要注重解决“教育质量不够好”问题。“互联网+教育”在“停课不停学”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,下一步要加快弥补农村地区教学数字化发展在资源、师资、硬件等方面存在的短板,充分发挥其有效促进教育均等化的作用。


二是切实加大“减负”力度。采取有效措施,深化教育教学、考核评价改革与政策宣讲、观念引导同步,清理规范校外培训和竞赛活动,提高课后服务水平,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内外课业负担。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,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,加大教育资助和经费保障力度,规范治理不合理收费、乱收费、违规收费等问题,有效缓解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压力,也为家庭或家长“减负”。


三是积极补齐教育短板。回应公众关切,统筹解决各学段最需要改善的问题。科学规划布局,多渠道挖潜增量,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扩大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和覆盖率,更多提供“面向大众、收费较低、质量合格”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,完善实习实训体系,强化实践导向,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,注重创新型、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,增强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,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。


文章为社会科学报“思想工坊”融媒体原创出品,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45期第2版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,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。


拓展阅读

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:推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 | 社会科学报

农村学前教育:转变供给思路,“建成一所、合格一所、保质一所” | 社会科学报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